按照时区划分计算,是2个小时,具体表现为:北京先经过日出,2个小时后,新疆才迎来日出,也就是说新疆的清晨手表时间已经是上午了
昼夜交界的地方是
看情况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每天的太阳东升西落,因此认为这是太阳围绕地球转动的结果。古希腊的学者甚至把地球想象为一个漂动着的“鼓”,他们认为,鼓的外层是包在雾里的火环,太阳、月亮在雾中运转,人类是从雾的开口处看到它们的。这在历史上长期被认为是真实的现象,称为地心说。直到16世纪哥白尼提出日心说,并作了系统的理论阐述,从而推翻了地心说。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对于五年级学习来说,可能不算是新知识了,但要学生解释清楚为什么太阳会东升西落,还要费一番思考。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共分为六个部分。 第一部分:比较两幅同一城市同一地点拍摄的分别是白天和夜晚的图片的异同,来引发学生思考“昼夜是怎样形成的呢”?很显然,在这两幅图中,左图为白天,因为白天天空是亮的,右图为夜晚,因为晚上天空是暗的。因为太阳出现就有光线,所以白天是亮的。 第二部分:介绍科学史。教材中把相关的资料展示给学生,实际上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。左图是古希腊学者把地球想象为一个漂动的“鼓”,他们认为,鼓的外层是包在雾里的火环,太阳、月亮在雾中运转,人类是从雾的开口处看到它们的;而右图为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,图示表明不是太阳在动,而是地球在动。地球绕着太阳运行的同时还在不停地自转。这部分内容包含着许多人类探索宇宙的艰难历程及探索的前景,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关系,并能受到独立思考、不断追求新知识、勇于创新的教育。 第三部分:模拟昼夜的成因。指导学生用模拟的方法研究有关地球自转的问题是教学的重点,在进行这部分教学内容时,可以让学生根据已掌握的日月星辰周日运动的其他方面的情况,推测有关地球自转的一些其他方面的问题,例如根据地球赤道周长是4万千米,自转周期为24小时这些情况,可以知道地球自转的速度是很快的。根据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移情况和人的自我感觉,可以知道地球自转的速度变化不大,很平稳。教材中出示了地球仪和电灯,可以利用这些器材演示地球自转。地球绕着一根假想的轴由西向东转动,这叫做地球的自转,这根假想的轴叫做地轴,就像我们玩的陀螺,陀螺没有轴,但是转动时,总是绕着中轴旋转,地轴的北端始终指着北极星,所以在地球上看北极星的位置始终不变,而且可用它作为北方的标志。 第四部分:是对昼夜成因的实际应用。教材中的图示为一个地球仪,试着让学生找出当中国是夜晚时,哪些国家是白天。那些与中国地理位置相反的国家的昼夜变化与中国相反。记录并比较本地区开学初和目前的日出时间,则是让学生明白,昼夜的长短是不一样的,有时白天长,夜晚短;有时则是白天短,夜晚长。 第五部分:解释不同地区日出时间不同的原因。教材中选取了河北秦皇岛和新疆乌鲁木齐分别在5:00和7:00日出,并展示给学生一幅中国地图,旨在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地图,发现两地的地理位置不同,秦皇岛地处东部,乌鲁木齐地处西部,当地球围绕太阳由西向东旋转时,秦皇岛先看到日出。 第六部分:探究时差对人的影响。教材第64页下图是时区图。由于地球自转速度的不均衡性和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原因,真太阳日出现了不均匀性。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决定,全球按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,每个时区为15゜,每个相邻时区相差1小时,正好地球自转一圈360゜为24小时。我国幅员辽阔,横跨5个时区,因为北京在东八时区,因此,我国确定以北京时间为标准时,也就是东八时区的标准时,当小红到达纽约后,由于时差的原因,使得小红对昼夜的适应正好相反,故从北京到达纽约后,白天很想睡觉,晚上却不困。望采纳